嘉庆江西府学刻本《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小雅·大东》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毛诗注疏·小雅·大东》
中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诗歌传统的文明大国,中国是诗的国度。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尚书·尧典》曰:“诗言志”,《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中华诗词充分显示出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追求,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诗歌如此普及,如此深厚,如此达到诗性智慧巅峰。
在城市软实力提升的新图景里,济南有众多光彩照人的名片。在这些名片中,“文化名城,诗意济南”最为深沉厚重,正日益焕发新的光彩。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生的本质是一首诗,人是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几乎都伴随着诗歌的身影,在中国所有一切艺术中,都深深打上中国诗性智慧传统的烙印。“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诗歌成为人们表情达意、展现中华文化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艺术载体。
济南南倚东岳,北濒黄河,南北通衢,东西交融,是一个具有4600年建城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母亲河黄河和古老的济水共同滋养着济南,孕育出灿烂的河济文明,是齐鲁文化的核心。史前文明的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一脉相承;“山、泉、湖、河、城”并育共生,“济南泉水甲天下”的泉水文化与“情景交融”的诗词文化交融荟萃,大舜文化、齐鲁文化、泉水文化、诗词文化、名士文化、红色文化特色鲜明,崛起成峰,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自证地和对外交流的标志性高地。与“天下泉城”美誉同样光鲜靓丽的济南,还有一个名字就是“诗城”。诗歌也是济南历史文化孕育发展、崛起成峰而又一脉相承的鲜明特征,是城市文化个性发展中卓然独立的重要标识。
海右此亭古 济南名士多
长天崇历下,厚土惠泉城。宝贵的文化遗产——诗词歌赋如繁星闪烁,照亮心灵,泽被后世。我们回顾这座城市的历史,“诗意”就是一道鲜活的脉络,就像那泉水,其来有自,奔流不息。
据考古发现,济南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有了人类生产活动的足迹,区域内有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文化遗存。最早的济南居民,一般认为是以鸟为图腾的东夷人,传说中大舜是东夷人的部落首领,其曾躬耕于历山(今济南千佛山)。夏商周时期,大禹治水所疏“九河”,其中的“五河”故道皆在济南府地域。春秋战国时期,齐鲁是中国的文化中心,齐国是百家争鸣的稷下学宫所在地,鲁国是孔孟之乡、儒学的发祥地,济南正处于齐鲁的交界地,饱受齐风鲁雨的浸润。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之一,在西进中原争霸时,将管仲、鲍叔牙等重臣分封到济南,二人都经略过济南,并留下“管鲍之交”的美谈。这一时期,济南地区还出现了名医扁鹊,发明“望闻问切”四诊法和针灸疗法。西汉时期,济南经学大师伏生在齐鲁之间讲学,口授《尚书》,对《尚书》传承谱系的建立作出了突出贡献。汉魏之际,曹操出任济南相,在此留下浓重墨彩的一笔。
唐代,济南形成了名士群,房玄龄、秦琼、程咬金等,都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与此同时,众多著名诗人来济南或做官或漫游,他们交友酬赠、游历山川,创作出一系列歌咏济南的优美诗篇。唐代济南还是佛教、道教圣地之一,李白在济南朝拜紫极宫,并受北海高天师之道篆,正式加入道籍。济南高僧义净游学印度,回国后主开译场,是玄奘后又一译经家。
北宋时期,济南城市地位显著提升,园林城市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发展助力文化兴盛,济南文气大开,著名的泰山学派开有宋一代讲学之风,曾巩、范仲淹、苏轼、苏辙等仕宦学士纷纷慕名而来。“东州逸党”奠定了豪放派诗词发展的基础,北宋齐州(今济南)已然成为一座文化名城。金元时期作为“腹里”地区,济南于城北开凿小清河,联通大清河并直达渤海,济南成了交通运输的转运枢纽和重要的盐运集散地。经济一派繁荣,文化也欣欣向荣,文人学者辈出,诞生了李清照、辛弃疾、杜仁杰、张养浩等文化巨擘,济南的历史、济南的文化,早已和李清照、辛弃疾等千古不朽的名字、千古不朽的事业,永远地联结在一起了。
明初,济南升格为山东的省会。随着政治、经济、军事地位的提高,城市商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思想控制松动,边贡、李攀龙、于慎行、李开先等各地文才汇聚此地,济南文坛兴盛,诗派纵横。清代延续明代的诗歌浪潮,王士禛、王苹、桂馥、顾炎武、何绍基等名士在此雅集、题诗赋词,在济南期间留下大量诗文名篇和文坛佳话,使济南又一次呈现文化盛世。
济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助力了诗歌文化的发展,二者相互成就。目前统计,本土及外地寓济游历济南的诗词名家达1200余人,可谓群星灿烂、名家辈出。
羡煞济南山水好 有心长作济南人
“请教泉有多少,去问济南人的眼睛吧!”泉水,是济南的眼睛,是济南人的骄傲。
底蕴丰富的泉水文化,给济南带来了奇特秀丽的自然风光。济南拥有着独特的地理风貌,其南部为山麓丘陵,诸山多属石灰岩,蕴藏有丰富的地下水,南高北低的地势使渗流的地下水为北部诸山所阻,从而使济南成为泉涌处处、流水淙淙的“泉城”。济南的泉,为数众多,元代于钦的《齐乘》中根据金人的《名泉碑》记录,济南有“七十二泉”。当然,“七十二”之数并非确指,而是代指济南泉水众多之意,济南的数百处泉水散布于整个济南城。城中与城郊众泉喷涌,北郊有泉水汇流而成的湖泊,湖外又有“齐烟九点”做点缀,济南山、泉、湖、河、城融为一体,交相辉映,装点得泉城济南到处闪烁着灵性和才气。黄庭坚曾以“济南潇洒似江南”的诗句赞美济南的湖光山色。江西萍乡人、山东学政刘凤诰与山东巡抚铁保等人在大明湖北岸小沧浪亭宴集,席间刘凤诰乘兴撰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称济南是宇内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除自然风光外,历代文人墨客也曾凭依济南独特的山水大作锦绣“文章”。曾巩在齐州任上,以诗人的艺术审美,对济南的城市景观进行了精心的规划与建设,在突出济南泉湖山林景观齐全的同时,又赋予了济南园林以文化的内涵,使得济南兼有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胜。曾巩先后疏通泉源和泉水汇聚的湖水,修建北水门调剂湖水,在湖南面整修百花洲,湖北面建北渚亭,并修筑百花堤将两者相连,沿湖与泉渠间打造百花桥、湖西桥等“七桥风月”的胜景,在湖的东岸、南岸建静化堂、名士轩、芙蓉堂、芍药厅、凝香斋、环波亭、水香亭等亭台楼榭名胜;将城西南的“爆流泉”改名为“趵突泉”,还在泉畔修建泺源堂、历山堂。济南园林之城以泉湖为核心,以自然山水为基础,因地制宜,辅以亭台点缀,成就一幅秀美的浑然天成的“泉城”画卷。苏辙寓居济南时,面对济南山水园林之美,流连忘返,赞称:“共事林泉郡,忘归南北人。”而历下亭、小沧浪亭、潭西精舍、张舍人园亭、北渚园、万竹园、金线池、云庄、通乐园、贤清园、漪园、小淇园、梁园、基园、遐园等公私名园星罗棋布,更为济南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水生泉,泉生文,文育济南。”泉水文化与诗词文化在这里交融荟萃,济南的诗词名胜古迹也随处可见,仅历代诗人题咏济南代表性名胜古迹之灵岩寺、大明湖、趵突泉、鹊华山等即可窥其一斑。灵岩寺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存有大量石刻文献遗存,目前收录的历代咏灵岩寺诗有800余首;趵突泉周边的名胜古迹如观澜亭、万竹园、尚志堂、李清照纪念堂、李苦禅纪念馆等景观处,诗碑林立、琳琅满目;历代咏鹊华二山的诗词有340余首;尤以大明湖名胜众多,诸如历下亭、铁公祠、小沧浪、北极阁、汇波楼、南丰祠、遐园、稼轩祠等,引得历代文人墨客前来凭吊、吟咏,碑廊、石记题咏大明湖诗篇达1100多首,包罗万象、蔚为大观。相比因为一首诗成就一个品牌,因为一句诗爱上一座城的众多案例,济南可谓诗意盎然。
总为斯泉一系情 泉城自古是诗城
绝妙山水,诗意由心而发;绝妙诗词,谱就魅力“诗城”。
济南不仅是一座诗一样的城市,而且是一座诗人的城市。济南自古就是诗歌的沃壤、诗人的摇篮。远至4000年前龙山文化时期,济南的诗歌基因就已初显。大舜算是济南最早的诗人,他的《思亲操》:“陟彼历山兮崔嵬……父母远兮吾将安归?”和《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我民之愠兮。……”已流传了几千年。3000年前,谭国(遗址在今济南章丘龙山镇城子崖)大夫的诗作《大东》就入选了《诗经》。自此以后,蜚声全国的济南诗歌和济南诗人历朝历代层出不穷。
唐代时,济南成为文墨交融之地。除了本土籍诗人崔融、员半千外,中国诗坛双星李白、杜甫都曾为济南山水陶醉。李白在济南紫极宫正式受道篆成为道士,他还登华不注山求仙访道,泛舟鹊山湖肆意张扬,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名作;杜甫访友狂欢,与时北海太守李邕、齐州司马李之芳在历下亭晏饮赋诗,写出“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千古佳句。除了李白、杜甫外,寓居过济南的唐代诗人还有高适、王维、卢象等。众多文人荟萃于济南,出现了诗歌创作上的一个亮点。
宋代以后,济南诗人辈出。不仅有豪放纵逸的济南籍东州逸党范讽、李冠、李芝等,更是出现冠绝一时的词作大家李清照、辛弃疾。女词人李清照,词作情真、意深、韵美,被称为“婉约派”之宗;词人辛弃疾,不仅是一位毕生致力于国家统一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词人,他的词作慷慨悲壮、笔力雄厚,有“词中之龙”之称,又被称为“豪放派”之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李清照、辛弃疾两位词人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诗词史上占有重要席位,堪称日月同辉、双子星座,后人赞为“济南二安”,成为济南独有的重要文化符号。
金元之际,济南仍是文学繁荣之乡。著名济南籍散曲家杜仁杰博学多才,诗文兼擅,被誉为“德行文章冠冕南北”,他曾多次与文学家元好问共游济南,元好问在遍游济南山水后,写下“羡煞济南山水好”“有心长作济南人”等颂扬之词。元代,济南文风日盛,著名者有辽、金、宋三史总裁官张起岩,散曲作家刘敏中、张养浩等。尤其是张养浩,他的散曲、诗文造诣极高,他的作品处处体现真挚的情感、深厚的内容、雅驯的文字,是元代散曲、诗文届的一流作家。另外,赵孟頫也曾仕宦济南,绘有《鹊华秋色图》这一旷世名作,对展现、传播济南的山水之美发挥了巨大作用。
明代,济南诗坛众星云集。历城人边贡,晚年居住在大明湖边,写了大量质朴婉约的近体诗,成为明代诗坛“前七子”的中坚;历城人李攀龙,则是明代诗坛“后七子”的领袖人物,主盟文坛二十余年。边贡、李攀龙与王象春、王士禛等知己、同乡,引领明代诗歌潮流,形成了文坛瞩目的“济南诗派”。另有被称为“词坛之雄将,曲部之异才”的李开先,名列“嘉靖八子”;东阁大学士于慎行文学造诣极高,与冯琦、公鼐并称“山左三家”,明神宗称他为“文学之冠”。
明末清初,济南诗坛云蒸霞蔚,气象万千,出现众多诗歌世家,影响全国。新城王氏,先有王象春,于万历年间移居济南大明湖的百花洲畔,读书赋诗,徜徉于湖光山色之间,写出了专咏济南山水的诗歌杰作《齐音》,成为济南诗城的珍贵文典。其堂孙王士禛,二十多岁从新城移居济南大明湖东岸,与济南名士集会于大明湖水面亭成立“秋柳诗社”,被誉为“泰山北斗”“一代正宗”。济南府德州田氏亦为才俊辈出之门,其中田雯诗歌影响巨大,与王士禛并称“齐鲁二贤”,其弟田霖、其孙田同之皆为有全国影响的诗家。德州卢氏,家学源远流长,自称杜亭亭长的卢世,其杜诗学成就与钱谦益并称,其后卢道悦、卢见曾薪火相传,成为地域诗学的世家。历城朱氏是仕宦名门,以朱缃、朱绛、朱纲三兄弟为代表的历城朱氏诗群,名满诗界。这一时期,还有顾炎武、蒲松龄等各地学界泰斗纷赴济南,雅会赋诗,佳作流传。
及至近现代以来,济南文化重镇地位更加凸显,土著或寓居、游历济南的文化友人、诗词名家、文化巨擘等风云人物不胜枚举,泰戈尔、徐志摩、郭沫若、老舍、臧克家、季羡林、徐北文等都为后人传颂不已,也有谢田遨、塞风、桑恒昌、路也等当代诗坛名家深受世人喜爱。
历代名士题咏济南诗篇众多。初步统计,历代题咏济南诗词共计2万余首。当代编著的《诗咏济南总汇》(全四册)载,共收入历代咏济南诗词12000余首,其中仅咏大明湖诗就1100余首、咏趵突泉470余首、咏千佛山330余首、咏灵岩寺800余首、咏鹊华二山340余首;《济南泉水诗全编》(三卷本),仅收入清代泉水诗就达3437首;《济南名山诗总汇》,收录历代1000多位诗人题咏济南名山诗作3500余首。
济南诗歌创作,其起步之早、名家之多、名篇之海量,皆为其他同类城市所望尘莫及。所以,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徐北文曾吟赞道:“才华横溢泉三股,字吐珠玑水一泓。多少诗人生历下,泉城自古是诗城。”
激活文化潜能 彰显诗城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时尚。诗歌是文学的娇子,史脉、文脉与诗脉相生相伴,诗脉可以说是济南文脉的核心载体。泉城与诗城,一城两名,并育共生,相得益彰,共同构成这座文化古城特有的气质与品格。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尤其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为重大契机,打造济南“中国诗城”,以诗歌为主题,以城市为载体,彰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提升城市精神文明建设高度和时代地标,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标杆,以文塑城,切时如需。中国诗城作为济南文化的标志性文化品牌,也是宣传展示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文弘艺启,叶茂华荣。深入挖掘、整理、阐发济南诗词的独特文化资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加大济南诗词的文学艺术研究、创作和普及力度,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文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文化激活发展动能的重要作用,实现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对于推动和引领诗歌现代化发展,繁荣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和世界影响力,为加快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更为强大的精神动力,都具有十分重大而现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