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基生命的世界离我们有多远呢?
8月14日,全球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国家速滑馆盛大开幕,这场科技与艺术交织的盛宴,勾勒出“人机共生”的未来图景。
在这场备受瞩目的赛事中,由山东优宝特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的“行者泰山”,在100米障碍赛、1500米耐力跑等多个项目中挑战极限,表现不俗。它在100米表演赛上一举夺魁,斩获4×100米接力赛铜牌,在1500米赛跑中因“断臂完赛”而火爆出圈,赢得了广泛关注与赞誉,充分彰显了济南智造的硬核实力。
断臂“行者泰山”坚持跑完全程(来源:济南日报·爱济南)
“行者泰山”的惊艳亮相并非偶然,而是济南机器人产业厚积薄发的有力见证。
1 机器人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正站在大规模产业化的前夕。 工信部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规划:至2027年,国内机器人整机年产量将攀升至100万台;至2030年,完整产业链将全面成型。 从中央到地方,政策与市场的同频共振为机器人产业铺就了开阔的新赛道,使其发展如火如荼。济南也积极布局,立下打造“黄河流域机器人产业发展新高地”的宏愿。 如今的济南,机器人产业已形成显著的集聚效应与发展优势—— 从产业规模与集聚度来看,济南汇聚了113家机器人企业,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50亿元,牢牢占据山东省机器人产业规模的半壁江山,成为全省重点培育的四大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核心区域之一。 这里,国网智能、兰剑智能、优宝特、奥太电气、德晟机器人、科亚电子、浪潮智能终端等一批行业知名领军企业相继崛起,共同构筑起济南机器人产业的坚实框架。 从产业链条的完整性来看,经过多年精耕细作,济南已构建起覆盖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机器人本体制造及下游系统集成应用的完整产业生态。上游领域,企业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关键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中游环节,各类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竞相绽放,涵盖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多种类型;下游的系统集成应用企业则依据不同行业需求,深度融入机器人技术,推动其在多元领域的广泛应用。这种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赋予济南机器人产业强大的协同创新能力和稳健的抗风险能力。 在技术创新维度,济南机器人企业持续精进,不断攻克关键技术难题。以优宝特为例,其研发的“行者泰山”二代人形机器人,不仅在泰山盘道的陡峭台阶、湿滑岩壁等复杂场景中展现超强适应力,此次更参加了机器人运动会多项比赛项目;脑机接口领域,山东中科先进技术公司凭借非侵入式脑电信号采集技术,推动外骨骼康复训练和无人机意念控制的实用化进程。智能算法层面,神思电子的AI智能体融合多模态数据,打造出算法全要素调度平台,极大提升了机器人在复杂场景下的决策效能。这些技术突破,不仅加固了济南机器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更为其持续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2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得枝荣”,产业生态的厚度决定着发展的高度。 济南机器人产业取得的瞩目成就——规模占全省近半、企业超百家、链条全覆盖,正是多年精心培育产业生态的硕果。 长期以来,济南持续用力为机器人产业构筑起一片茁壮成长的“生态雨林”。 政策层面,接连出台《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构建起覆盖“研发补助+市场推广+人才支持”的全周期政策体系,更为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提供精准资金支持。齐鲁软件园人工智能岛、中科院济南科创城等创新载体,成为孕育创新种子的“孵化器”,推动具身智能等新业态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场,实现“政策托底、资金赋能、载体承载”的良性循环。 产业链条的强化是生态成熟的关键标志。针对企业反映的精密加工配套短板,济南精准招商引入速加科技。其打造的“齐鲁速加云”平台整合全国超千家工厂资源,使零部件采购便捷如“网购”,直接助力企业成本削减20%。济南市机器人产业联盟的成立更是推动产业链“串珠成链”,国网智能、济南二机床等龙头企业牵头共享技术、共拓市场,形成“龙头带配套、配套促龙头”的集群效应,成功破除“单打独斗”困局。 场景创新为生态注入鲜活的“源头活水”。济南发布机器人产业首批应用场景“三张清单”——“需求清单”覆盖制造业、教育、建筑、运输、巡检、卫生、文旅、农业、金融等领域的87个场景需求;“供给清单”汇集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前沿领域的28个方案;“匹配清单”促成教育业、建筑业、道路运输等11个领域的56个场景精准对接。场景匹配高效搭建起机器人产业供需桥梁,让技术与需求精准对接,一举破解“有技术无场景”“有需求无供给”的产业发展难题。 政府服务的“温度”更是生态活力的源泉。不久前,市委书记刘强调研机器人产业,提出“主动作为、靠上服务”的要求。其实,多年来济南一直践行着这一理念。比如,金融部门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信贷产品,人社部门联合高校定向培养专业人才,产业办深入企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这种“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服务模式,助力企业轻装上阵,将更多资源投入研发创新,形成“政府服务提质—企业活力增强—产业生态优化”的正向循环。 3 在全球科技浪潮奔涌向前的当下,机器人产业已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变革社会生活的关键力量。 去年,山东也出台了《促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锚定2027年基本跻身人形机器人强省序列的目标,全力构建济南、青岛“两翼齐飞”,淄博、潍坊等“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这赋予了济南新的历史使命。 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不久前,济南提出打造“有人才、有技术、有产品、有场景、有应用、有载体”的“六有”机器人产业生态圈,展现了济南在机器人赛道上加速奔跑、抢占新高地的决心与抱负。 解读济南的“六有”生态,并非简单的并列,而是以“人才—技术—产品—场景—应用—载体”形成螺旋上升的闭环:人才催生原创技术,技术固化成可量产产品,产品在多元场景中试错迭代,规模化应用反向哺育人才与技术的再创新,而全周期载体则为每一环节提供物理与制度支撑。 由此,济南机器人产业就能把单点优势串成生态链、把实验室成果变成现金流、把城市空间转化为产业能量场,既缩短了“样品—商品—爆品”的周期,又放大了“需求—供给—再需求”的乘数效应,最终使机器人产业从“有没有”迈向“好不好、强不强”。 其实,“六有”生态,济南早已着手,并非临时起意。 比如,在人才方面,济南将机器人产业纳入13条标志性产业链重点培育,制定机器人领域人才分类认定政策,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集聚,助力济南在机器人技术创新、应用拓展及产业集聚等方面实现突破,推动机器人产业高地建设。 比如,在机器人产品方面,济南主要研制3类产品,第一类是低成本交互型整机,增强人机交互功能,满足康养、导览、咨询等场景应用(交互性);第二类是作业型整机,满足作业需求(作业性);第三类是高可靠、高精准型整机,适应极端、恶劣、危险等类型环境,满足特种作业需求(可靠精准性)。 比如,载体打造上,山东(济南)具身智能港不久前刚揭牌。济南具身智能港并非普通园区,而是以平行空间、黄河数字经济产业园、中科新经济科创产业园、济南国际招商产业园等优质载体为依托,是覆盖机器人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的产业集聚区。目前,园区已经迎来飞步科技等首批多个优质项目入驻。 从政策扶持到企业发力,从技术创新到场景应用,各个环节协同推进。相信,随着“六有”生态的不断完善,济南机器人产业必将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让“人机共生”的未来图景在泉城大地上更快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