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中石油济柴时代(山东)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7700万元,注册地位于济南市长清区;8月26日,山东核电营销有限公司在济南市历下区注册成立,注册资本高达2亿元,由山东核电全资控股;9月19日,济南高新虚拟电厂成功入选全国“2025年虚拟电厂典型案例”;9月25日,济南市章丘区伊莱特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厂区内彩旗飘扬,全球瞩目的超大装备事业部投产启动仪式举行……
近段时间,济南新能源产业多点开花、表现强劲,标志着产业步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01
集群效应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来自河北正定的李乐一家自驾前往济南鹊山生态文化区参加草地音乐节,在起步区充换电示范站,李乐尝鲜了“咖啡时间,满电出行”,仅花了10分钟就给爱车充上100度电,丝滑开启新旅程。近年来,随着济南市持续加码新能源产业培育,新能源汽车绿色出行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
2025年,济南工业强市顶层设计迭代,从“十大链群”跨越到“13+34”产业链体系。13个标志性产业链当中,新能源产业横跨汽车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与电池装备)与新能源装备产业链。
济南起步区绿色低碳车网互动充换电示范站
基础设施方面,济南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屡创新高,电力调节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形成“风光储热”多元协同的新能源应用新格局。截至5月底,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06.8万千瓦,较2024年年底增加47.4万千瓦。全市新能源发电量进一步增加,规模以上企业新能源发电量达25.1亿千瓦时,占规上总发电量的21.9%。截至5月份,累计19家单位在济南开展虚拟电厂业务。
新能源应用方面,满大街奔驰的新能源汽车、随处可见的充电设施,可能是人们最直观的感受。2021年年底,济南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才刚突破4.5万辆。2024年,济南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到28.8万辆,除应急救援车辆外,中心城区目前运营的公交车全部采用新能源车型。截至目前,济南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为9.7万个,公共充换电站共1026座,建成区内公共充换电站平均服务半径0.6公里。数据显示,2019年年底,济南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仅3000余个,2021年才达到3万个。
回头看,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济南,从上游能源结构优化,到中游新型储能技术落地、核心装备制造、能源智慧调控,再到下游的新能源应用,无不展现蓬勃的发展活力。
02
区域布局
济南新能源产业已经形成全域布局、错位发展、协同并进的格局。
起步区:肩负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路的使命。从能源供给到资源循环,起步区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绿色基础设施系统,入选全国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园区。
爱旭太阳能电池项目
新能源产业是起步区的支柱产业之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然成形。2024年,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及零部件产业园整车生产超36万辆、产值超440亿元,带动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崛起。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正在加速构建。国家电投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项目完成过渡厂区及生产线建设。令人自豪的是,其生产的“氢腾”燃料电池已在南极秦岭站顺利组网发电,成为全球首套应用于南极的氢热电联供系统,展示了起步区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创新实力。
创鲁电池二期续签落地济南高新区,迈向全固态电池规模化量产。
济南高新区:全市新能源产业的创新策源地。其新能源装备产业形成风能、太阳能、核能、氢能、储能以及新型电池、新型电力装备“五能两新”体系,产业规模占全市四成以上。山东首个零碳智慧工厂——洛克美森(济南)零碳智慧工厂、山东省首批且唯一持续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虚拟电厂项目——济南高新虚拟电厂均落户该区。近日,2025年度省级绿色制造单位名单公布,济南高新区9家企业入围,分别斩获“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殊荣。绿色发展成为济南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最鲜亮的底色。
伊莱特生产车间
章丘区:新能源商用车、新能源装备产业根基深厚。在新能源装备领域,章丘区致力于构建太阳能、风能、核能、氢能、储能和先进电网“五能一网”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具有代表性的包括华凌电缆、伊莱特、章丘鼓风机、迅风电子等。《济南市章丘区新能源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区新能源总装机容量达到90.6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容量占全区发电装机容量的42%。全区风电、核电、储能装备产业产值规模分别达到51.8亿元、60.5亿元、3.8亿元,平均同比增长8%。
正泰电缆生产线
莱芜区:新能源产业成为工业转型重要抓手。该区主要聚焦储能、光伏、新型电池、新型电力设备四大细分领域,通过“龙头带领-潜力培育-项目驱动-精准招商”协同发力,推动新能源装备产业集聚蓄势,辖区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8家,特别在储能、氢能等新兴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2025年,莱芜区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和薄弱领域实施精准招商,同时围绕氢能源、动力电池回收等新兴产业展开布局,探索老工业区绿色转型的“莱芜路径”,预计年实现产值50亿元,在新能源装备产业赛道上加速前行。
此外,钢城区在氢能、新能源装备等细分领域特色突出,济阳区、长清区等则在产业链配套和创新模式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03
区域协调
基于济南新能源产业已形成的区域布局,济南市先后印发《济南市碳达峰工作方案》《济南市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推广应用行动计划(2023—2025年)》《济南市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济南市支持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一揽子政策文件;成立济南市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办公室,专职负责产业推进;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今年8月份,济南市新能源装备产业联盟成立,新能源产业从“单兵突围”迈向“集团军作战”。
总的来说,济南市通过清晰的顶层设计和务实的平台建设,在新能源产业区域协同方面已经打下了坚实基础。未来该产业想要迅速崛起,关键在于将“链长制”的纵向推动力与“产业联盟”的横向连接力紧密结合,同时用创新的利益分享机制破解行政壁垒,激发区县之间主动协同、互为配套的积极性,真正让产业要素像水一样在全市范围内顺畅流动、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