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济南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济南市市长于海田代表济南市人民政府作工作报告。
市政府工作报告勾画出济南2023年“路线图”。
招商引资、产业发展、重点片区规划、营商环境与扩大对外开放……快来看看,报告中明确了哪些重点方向。
关于招商引资
提高招商引资质效
深入推进招商引资“九大行动”,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加强投行化招商,推进招商智库建设,加大政府投资基金助力产业和园区发展的力度,加强专业评估和资本赋能,投资引进一批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加强产业链招商,发挥龙头企业、园区平台作用,精准绘制招商图谱,加快建设国际招商产业园,大力开展以企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积极引进一批百亿级头部企业项目和10亿元以上关键配套项目。
加强央企、省企招商,争取新增10家央企子公司或分支机构落户,吸引省属企业新设公司总部和实体性项目落地。
加强展会招商,用好广交会、进博会、服贸会等高端平台,新策划一批有影响力的城市招商推介活动。
加强境外招商,在欧洲、日本、香港等地设立国际投资促进联络站,加快海峡两岸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合作区建设,引进落地一批高质量外资项目。
实际使用外资保持平稳增长,制造业外资占比达到15%以上。
关于产业发展
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
坚定不移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实施加快建设工业强市三年行动,推动四大主导产业集聚发展,打造标志性产业链群,“四新”经济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依托头部企业,集聚政策、资源,着力构建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人才链、创新链紧密衔接、更具韧性的产业组织形式,打造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空天信息、透明质酸、生物质材料等产业共同体。
突破集成电路产业,以汽车半导体芯片和能源电子为主攻方向,发挥比亚迪半导体引领作用,大力引进上下游关键配套企业;发挥山大晶体所和天岳、晶正等骨干企业作用,加快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产业化步伐。
发力新能源汽车产业,依托比亚迪、吉利等龙头企业,加强零部件制造等领域精准招商,完善整车配套体系;加快公共充电网络布局和集中式充换电站建设,做优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培育新能源工程机械“新势力”,加快临工重机电动化整机提质扩能,带动电控系统、高端液压系统等配套项目本土建设,搭建形成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工程机械产业基地。
高点推进空天信息产业,以未来导航低轨卫星导航增强系统为带动,以筹建空天信息大学提供人才支撑,推进济钢与国内相关机构合作,建设行波管、卫星总装、火箭发动机等产业项目。
加快世界透明质酸谷建设,发挥华熙、山东福瑞达集聚作用,塑强塑优医美产业品牌。扩大生物质材料产能,依托圣泉集团建设10万吨生物基碳材料产业园,集聚一批电池、电子化学品、纺织品创新应用企业。
提质装备制造业,支持重汽、电工电气、二机床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提升重卡、电力设备、数控机床等优势产品竞争力,提升激光装备产业技术水平和发展规模。
壮大信创产业,推进与中国电子集团合作,支持浪潮集团、中孚信息等骨干企业融合发展,塑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做强生物医药产业,加快推进齐鲁制药生物药超大规模制备等项目,提高原研药、首仿药、中药等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争创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做优精品钢产业,加快推进泰钢不锈钢制品生产基地等项目,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材料、先进高分子、粉末冶金等产业。
实施产业链“双链长制”,培育专精特新、瞪羚、单项冠军、独角兽企业300家以上,新增过百亿制造业企业2家。
深入推进千项技改、千企转型“双千”工程,加快实现“老树发新枝”。
推动服务业高端化发展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枢纽经济、楼宇经济,引进培育总部企业10家,打造一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支持龙头企业、高校院所等建立研发设计中心,加快塑造“济南设计”品牌。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发展产业数字金融,积极推进数字人民币应用试点,力争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120亿元。
开展上市后备资源培育“荷尖行动”,新增上市及过会企业10家左右。
提速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中国北方生活消费品(济南)分拨中心、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项目建设,培育壮大电商、冷链、汽车等物流服务业态,打造区域性航空货运中心。
深化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快宋风古城、长鹿白云湖旅游休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发展影视动漫、电子竞技、沉浸式演艺等新兴业态,创建一批主题旅游示范基地。
加快生活性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推动家政、护理、养老、托幼等社区家庭服务业提质扩容。
发力突破未来产业
抢占量子信息产业发展先机。发挥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重要节点城市优势,支持山东量子、国迅量子芯发展壮大,拓展“量子+”应用示范,加快量子科技产业化进程。
提升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能级。深化“双区同建”,加快人工智能智算中心、人工智能岛、人工智能谷等平台建设,力争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千亿级。
加强前沿产业跟踪突破。聚焦元宇宙、未来通讯、智能仿生、扩展现实、基因编辑、类脑智能等领域,积极引进布局一批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加快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打造未来发展新引擎。
建立支持未来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加强专利布局、人才储备、平台建设、场景开发,加快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
厚植产业发展沃土
积极推进闲置用地盘活、低效用地再开发、存量用地改造升级,加强标准地和新型产业用地供给,做好精准供地联合审查。
优化开发区功能布局,积极推进中小微企业园建设,调优调增产业发展空间。
健全政府性引导基金体系,积极引进全国知名创投机构,鼓励龙头企业、高校院所、社会资本设立种子基金、天使基金。
加快建设研发设计、小试中试、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应用场景培育,支持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推广应用。
完善用地、用能等差别化政策,全力保障重点产业要素供给。开展市场化供需对接,积极推广本地优势产品。
加强产业标准体系建设,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加强数字经济建设
积极推进数字经济立法,探索建立数据资源体系和数据价值体系。
加快数字产业化发展,加大软件名城提档升级力度,培育一批名园名企名品,探索开放开源科创平台建设,完善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产业链,推动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发展,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全产业链,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突破4500亿元,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
加快产业数字化发展,积极开展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试点,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实施“工赋泉城”专项行动,建设一批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深化服务业数字化发展,推进农业数字化升级,打造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20个、数字化建造试点项目200个以上,网络零售额增长12%以上。加快算网一体化发展,积极融入“东数西算”工程,大力推进国家生态环境大数据监测超算云中心、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北方)等行业级数据中心建设,加快中国算谷公共算力平台建设和应用场景开放。
数字经济占比达到48%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达到6000亿元。
优化数字发展环境
持续提升泛在智能感知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加快5G网络深度覆盖,推动建设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数据要素流通基础设施。
统筹数据资源一体化支撑体系,健全政务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促进数据融合、共享交换、安全开放,筑牢数字支撑底座。
加速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建设,大力发展数字商务、数字文旅、数字贸易,构筑多元化数字产业生态。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加强耕地“非粮化”管控,建成高标准农田23.4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95万吨水平。
推进现代农业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粮油食品、高效畜牧、精致果蔬等十大优势主导产业,新培育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0家,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10个。
推进济南农高区、莱芜农高区联动发展。支持商河建设国家粮食储备物流产业园。
实施中国北方种业之都建设五年行动,做大做强农作物种子、蔬菜种苗、畜禽良种等优势板块。
健全完善“一村一业、一村一策”推进机制,扶持1000个村实施产业项目,打造一批乡土产业名品村。
提升泉水人家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建设山东预制菜产业园,改造提升4个田园综合体,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构建“接二连三”的农业全产业链。
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流通服务网络,优化农村寄递物流体系,推进60个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和产地冷藏保鲜设施项目建设。
扎实推进健康济南建设
加快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建设步伐,支持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争创国家医学中心,推进广安门医院济南医院建设,打造医疗康养产业聚集区。
建成公共卫生“六大中心”、市中医医院东院区等项目,联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抓好县域医共体和社区医院建设,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与规模。
扎实推进全国首次中药饮片联盟采购工作,打造提升“智慧中医药服务”品牌,加快鲁澳大健康科技园、扁鹊康养生态谷等项目建设。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探索推出泉城特色“四季系列”体育旅游精品赛事。
关于重点片区规划
加快起步区聚势突破
立足新时代现代化田园城市定位,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启动区3个综合性规划和16个专项规划审批实施。
加速大桥组团建设,精心打造示范区,高标准推进中交一公局总部、中电建市政集团山东区域总部、黄河金融中心等项目建设,着力构建大疏大密、错落有致的城市形象。
加速培育“6+4+2”重点产业,建设省属企业新动能项目总部集群,提升中科新经济科创园等平台载体功能,加快比亚迪产业园二期、国电投氢能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支持黄河国际会展中心高品质运营。
加速完善新城区功能,全面加快太平水库、大桥水厂、崔寨再生水厂等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积极推动黄河体育中心、电视塔等重点项目建设,建成山大二院北院区,启用城市运营中心智能运行中枢,建设全球领先的“数字孪生城市”。
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
坚持把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作为总抓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创造更多标志性成果。
深入实施“十大创新”行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大力践行全面节约战略,有序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谋划实施一批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推动部分区县、园区、企业开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综合示范,为全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作出济南贡献。
建设现代化济南都市圈
编制实施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全面增强省会辐射带动能力。
加强核心圈层同城化发展,推动城际客运公交化运营,积极构建一小时通勤圈,研究实施“莱热入泰”“外热入济”等供热管网项目,统筹大泰山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加快推进济泰、济淄同城化和济齐融合发展。
加强紧密圈层协作发展,积极推进济滨高铁建设、德商铁路前期工作,建成大西环、济南至潍坊高速公路,开工济南至宁津、章丘至庆云、商河至武城等高速公路,加快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融通、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
加强辐射圈层联动发展,探索“双向飞地”“异地孵化”“共管园区”等跨区域产业合作新模式,培育济青科创智造廊带,引领山东半岛城市群做大做强。
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聚力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首个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3家省实验室建设,推进泉城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基地,支持高校、院所、企业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
加快齐鲁科学城建设步伐,全力推进中科院理化所二期、空间应用中心等工程建设,打造北方先进激光研究与高端制造基地,提升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引领带动能力。
支持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山东区块链研究院、济南通用超算平台等平台载体做大做强,新增新型研发机构5家。抓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00家。
建强用好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办好2023中国(济南)科创金融论坛,加快建设提升中央科创区,设立和引进一批特色化科创金融专营机构和地方金融组织,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险、交易,支持科技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揭榜挂帅”“技术总师负责制”等机制,赋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
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达到2.75%。塑强“创在济南”品牌,激发各类创业创新主体活力和创造力,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着力打造“双创”高地。
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推进黄河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力争突破700亿元。
关于营商环境及扩大开放
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加快推进行政审批服务立法,研究出台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政策举措升级版。
纵深推进“在泉城·全办成”改革,深化“极简审批”,优化“智惠导服”体系。
完善提升“泉惠企”综合智慧平台,推动更多惠企政策无感智享、应享尽享。
推广市场主体登记全程网办、不见面审批,推动更多事项掌上办、自助办、一次办。加快创建“无证明城市”,推出更多政务服务国家标准。
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监管、跨部门综合监管、信用监管等方式,积极探索符合新经济、新业态特点的监管模式,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
持续完善提升大开放体系
增强国际陆港枢纽功能,推进“齐鲁号”欧亚班列(济南)集结中心建设,中欧班列年开行量突破800列,实现小清河正式通航。
加快推进国际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年内客货吞吐量达到1300万人次、14.4万吨。
健全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政策共享、协同开放机制,加强综保区与起步区联动创新。
提升中欧绿色制造产业园、中德企业合作区、中欧装备制造特色小镇、侨梦苑等载体功能,增强国际合作项目承接能力。
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RCEP成员国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山东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创建。
完善城市国际化服务设施,新增涉外服务港8个、国际化社区(街区)3个、国际化学校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