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委书记李强关于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论断!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经到了全面深化的阶段,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在规划对接、改革联动、创新协同、设施互通、公共服务、市场开放六个方面加强聚焦,深入推动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要群策群力,要注意倾听各方真知灼见,政协委员的发言很有针对性,为我们制定政策、推进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相关部门要畅通渠道、积极采纳、认真研究。
长三角是我国开放度最高、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一带一路”倡议与长江经济带战略重要的交汇地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区域合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城市群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体化发展理应成为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一体化不是一样化,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发展各有优势特色,要充分认识上海未来的发展离不开加强区域协同,增强全球要素配置能力离不开区域协同发力,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迈向全面深化的阶段。
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要努力成为高端人才、全球投资、科技创新、优势产业的集聚地,成为在空间便捷、资源配置、产业分工、人文交流、公共服务等方面具有功能互补和良好协调机制的共同体。要聚焦规划对接,规划是“牛鼻子”,规划协同了,发展就能协调。要聚焦改革联动,让重要改革试点、改革举措的成果率先在长三角复制推广,放大改革叠加效应。要聚焦创新协同,共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共享科技创新设施资源,共同打造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高地。要聚焦设施互通,加强路网互通、信息互通,推动实现数据共享开放。要聚焦公共服务,鼓励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深化区域医疗、教育、养老合作。要聚焦市场开放,加快建设区域统一开放市场。
当前推进的四方面重点工作有:一是加快组建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完善长三角合作常态长效体制机制。二是研究制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三是加快构建综合交通网络,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共治共保,全力推进大气和水治理协作,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
二、长三角一体化上海怎么做?市政协委员这样说!
1、市政协委员屠海鸣、市侨联副主席、香港豪都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
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已经到了破题关键节点。这里有三个重要的因素:第一个因素,十九大提出创新引领率先发展东部地区,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第二个因素,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定位,明确上海要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第三个因素,市委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决心。四方面建议:
(1)上海要以“五个中心”建设为载体打造长三角产业竞争力。
现在国际间的科技竞争、产业竞争、贸易竞争日益激烈,发达国家都瞄准中国,我们是市场大、产业大,但是科技力量暂时不够,核心技术少,中低端的企业还比较多。中国要赢得未来的竞争,长三角责无旁贷,长三角不可回避。
(2)在政府改革上互相学习。
目前长三角各地政府都提出要营造中国最好的营商环境,这是释放企业创造力的关键举措,上海的营商环境非常好,如何进一步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企业都非常关心。
(3)在生态环境上联手出击打造长三角的环境竞争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按照总书记的治国方略,长三角应该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相得益彰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这是重要的竞争力。上海在打造山清水秀自然生态的健康环境,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方面,除跟江苏、浙江互动互联以外,还要在综合治理方面为长三角提供样板。
(4)努力实现人才供给质量、人才自治能力的两提升,打造长三角的人才竞争力。
从经济全球化流动中的企业主体和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来看,长三角要在这一竞争中取得国际竞争优势,关键是人才。上海应该借鉴发达国家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先进理念,培养一支能够参与国际人才市场竞争的人才开发队伍,并将人才开发的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加强对这方面变化和发展趋势的研究、跟踪和分析,如果在构建产业竞争力、制度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和人才竞争力等方面,长三角能够迈向新征程、有所新作为,我认为一定会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级城市群。
2、市政协委员卢津源、香港美坚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探索和建立自由贸易港。上海的港口建设提到了重要的高度。对标伦敦、新加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应该大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水平,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能级。
(1)当前亚洲地区的国际航运中转集运业务主要集中在新加坡、釜山等地,上海港是新的港口,稳定出口量十分有限,而且受海关通关的监管限制,上海国际中转集运成本高、口岸效率低,而且上海港企业倾向于将大量的中转箱和高附加值的项目转移到新加坡境外港口。因此自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进国际中转集运业务,将分流的市场回笼至上海,但是效果不明显。
传统的货贷模式严重影响了上海港的发展,建议启动两头在外的中转货物,形成规模效应,依托自由贸易港的建设,赋予上海港国际中转集拼新内涵,打通国际中转的新通道,建设上海港升级版、海陆空铁多种联运,集疏运枢纽体系,促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桥头堡的作用。
(2)水路进、铁路出,通过长三角经济带大力推动上海港中转的集拼业务。将东亚的进出口货物,以内河运出等等在自贸区进行拼装,在对接中欧班列建议铁路运输,弥补上海港海铁联运的短板,打通上海港国际中转业务、集拼业务。
(3)依托自由贸易港建设开展进出口贸易的拼装和加工。以浦东机场为核心,切实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港口群、机场群的建设,全方位构建上海海陆公铁集疏运的枢纽体系,进一步提高上海港国际运输的服务功能,促进长三角一体化构建上海国际中转集拼公共服务平台。以新加坡的成功经验,结合上海港的实际情况,建立洋山港联运的中心,从而化解综合配套服务,同时由政府主导、协会推广、市场参与,操作统一的方面,系统大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中转集拼的平台,将功能设计的业务流、信息流、资金流统一到一个平台上最大限度地统筹长三角各区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提供公共服务,形成长三角集拼和封装功能的核心。
3、市政协委员姚珩、香港捷丰集团董事总经理
在全国相继成立自贸区和上海自贸区扩区后,原自贸区核心区的政策包括服务业开放、投资便利、金融创新,已经成功复制到上海各区和全国各大自贸区。另外涉及海关特殊监管区的业务也已经成功复制到全国各大自贸区和各非自贸区的保税区,从可复制、可推广的角度来看,成绩斐然。
自贸区扩区后,我们也发现三个片区都保持了符合自己优势的产业,产业的优势更加明显。金桥有出口加工的政策优势,陆家嘴有金融服务业的优势等等,反观外高桥,弱势明显,形成了对外高桥自身产业发展的压力。归纳两方面问题:
(1)急需加快对外高桥产业优势、核心产业的发展定位,积极研究与核心产业相关的政策。
(2)涉及特殊监管区的发展面临挑战。在通关便利的政策辐射出去之后,针对特殊监管区内的政策没有出台,区域内的产业注入跨境电商等,因为缺少针对性的产业扶持政策,也缺少相关标杆性企业落户带来的产业集群效应,发展的速度已经落后于长三角的周边地区。
基于上述的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相关部门将自贸区保税区针对自身的发展和建设进行一次详细的产业专题调研,深入分析外高桥区域内核心产业的发展和升级的新增量数据。还有新增实体,特别是创新行业的增量数据。同时也横向比对深圳浅海,以及长三角同类产业地区的发展情况,来拟定区域未来产业发展情况。
三、系统解读“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
1、长三角定期会晤的起源
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定期会晤机制,最初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提议设立,首次座谈会2005年底在杭州召开。作为长三角区域合作协调机制中最重量级的会议,13年来,座谈会不仅致力于打破行政界限,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也是“国家战略”的坚定执行者。可以说,长三角省份主要领导座谈会的13年历程,既是长三角经济大融合的缩影,也折射出这一我国综合实力最强区域作为“中国经济发动机”的厚积薄发之路。
2003年3月21日,从杭州的省府路开出1支车队,驶向上海。当天开始,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率领浙江省党政代表团对上海展开2天的学习考察,成员包括各市市委书记以及有关部门一把手共80余人,规模空前。
在绿树环抱的上海西郊宾馆翠园厅,习近平说明来意:虚心学习、主动接轨、真诚合作、互利共赢。结束对上海的访问后,习近平又率队赶往江苏。在南京,他再次表达了与“上海之行”相似的意图。
作为此行的重要成果,浙江与上海、江苏分别签署进一步推进经济合作、技术交流的协议,并就习近平提议的建立党政主要领导定期会晤机制的设想达成共识。
对为何要建立定期会晤机制,习近平行前在接受《浙江日报》专访时表示:完善的合作机制是加强经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要从政府、企业、民间等多方着手,健全合作机制,建议建立沪苏浙三省市党政主要领导定期会晤机制,坚持和完善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制度,进一步探索建立有组织、可操作的专项议事制度,积极推动各类经贸活动的开展。”
习近平的沪苏之行也拉开三省市高层频繁互访的序幕,长三角区域合作骤然升温,2003年因此被视为“长三角元年”。
沪苏之行后,“接轨上海”成为浙江发展的关键词。2003年5月,浙江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的若干意见》;7月,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习近平提出“进一步发挥八个优势,推进八项举措”的“八八战略”,作为统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决策。“八项举措”中,排在第2位的就是“接轨上海”——“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经过酝酿、筹备,2005年12月25日,首次长三角两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杭州召开,长三角区域合作正式纳入三省市最高决策层视野。
2008年,“泛长三角”进入中央视野,原本由江浙沪两省一市主要领导参加的座谈会迅速响应,邀请安徽参加,奠定了目前的格局。
2、本次会议出席领导有哪些?
1月12日,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苏州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吴政隆;浙江省委书记车俊,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袁家军;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国英出席会议。
3、历次会议资料汇集(以当年会议公报为信息源)
2005年12月25日,首次长三角两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浙江杭州召开。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梁保华,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出席会议。
2006年12月1日,长三角三省市领导座谈会在江苏扬州举行。
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省长梁保华,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省长吕祖善,上海市委代理书记、市长韩正出席会议。
2007年11月30日,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在上海举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江苏省委书记、省长梁保华,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出席会议。
2008年12月15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浙江宁波召开 。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罗志军,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出席会议。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三运应邀出席会议。
2009年11月27日,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罗志军和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三运出席会议。
2010年12月20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上海举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江苏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李学勇;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三运出席会议。
2011年11月20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学勇;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浙江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夏宝龙;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三运出席会议。
2012年9月21日,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杭州市淳安县召开。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学勇;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夏宝龙;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斌等出席会议。
2013年12月18日,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
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市长杨雄;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省长李学勇;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省长李强;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省长王学军出席会议。
2014年12月2日,长江三角洲地区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在上海召开。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学勇;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强;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学军出席会议。
2015年12月3日,长江三角洲地区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在安徽合肥举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江苏省委副书记石泰峰;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强;安徽省委书记王学军,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李锦斌出席会议。
2016年12月8日,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浙江杭州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浙江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车俊;江苏省委书记李强,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石泰峰;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安徽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李国英出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