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先试,改革创新,把各类开发区建设成为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是大势所趋,也是形势所迫。2019年底,济南槐荫经济开发区、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济南济北经济开发区、济南莱芜高新技术开发区4个开发区已全面完成改革试点任务,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激励竞争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集成系统的政策支持体系和灵活实用的开发运营机制基本建立,为济南市改革发展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
12月24-26日,“用好改革关键一招 扬起省会发展龙头”济南改革媒体行深入山东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地,聚焦济南在流程再创造、打造“在泉城 全办成”品牌等领域的改革实践,见证济南全面改革的过程与成效。当下,“放管服”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推进,探索四个开发区生机勃发背后的奥秘,或许将对不少地区正在推进的改革大有裨益。
建设运营“区中园” 激发园区发展潜能
济北经济开发区通过市场化合作与四家企业共建开发区,积极培植、吸引综合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参与“区中园”建设运营,率先趟出了市场化合作共建新路子,极大激发了园区发展活力。即将建设成亚洲最大的智慧住居4.0 工厂的智慧住居科技产业园,集“智能智造、创意研发、服务配套、绿色生态”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市工业综合体的济北智造小镇产业园,集通讯终端、互联网、物联网、智能芯片、新材料应用、无界零售、科创空间、传统非遗品等于一体的山东达沃智慧产业园,覆盖全省的大数据产业链和创建大数据产业集聚区的山东数据湖产业园等四大园区均已初具规模,运行良好。
四大运营商积极开展园区建设、招商运营等工作,有效解决了配套服务能力不足、工程建设力量不足的难题,提升了园区的土地利用效率、项目建设效率等,目前园内已经引进了北京易华录、中国联通北方客服中心、华为城市产业云、阿里人工智能实验室、德国CONTACT数字虚拟仿真实验室等一批高端产业项目,为园区高质量发展积蓄了力量。
与街道优势互补 融合发展
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中,位于槐荫区美里湖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的槐荫经济开发区开展了行政体制改革、财税管理体制改革、用人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了独立的财政体制,完成了与美里湖办事处“园办分离”,改变了过去“园办合一”的局面。
一是开发区发展中遇到的征地拆迁、项目建设、群众工作等问题,办事处全力支持,认真履行属地责任,为开发区发展提供保障;二是对开发区所在办事处班子成员进行选拔任用时,区有关部门要征求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意见;三是区有关部门对开发区所在办事处设定考核体系时,将开发区内产生的全部经济数据,计算进所在办事处的考核指标中,同时,将所在办事处的主要经济指标调整到高于其他办事处5-10%的水平,以增强办事处支持配合开发区的积极性。开发区与办事处分离后,区委、区政府只对开发区进行经济层面考核,取消了社会事务考核,保障开发区全力以赴抓发展。
通过改革,开发区剥离了与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关联度不高的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与美里湖街道办事处厘清职责边界,健全协作机制,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引入竞争机制 深化用人分配改革
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中,按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的原则,先行先试、探索创新,在开发区用人、考核、薪酬管理机制三个方面率先启动改革,持续深化用人分配机制创新。
“不凭资历凭能力,不看身份看业绩,不拘一格选人用人”,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由以往的“按人(身份、级别)管理”向“按岗位管理”转变,通过“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等方式,建立引才绿色通道,在台湾地区、欧洲选聘区域招商专员3人、合作代理机构2个;坚持“为岗位付薪、为业绩付薪、为能力付薪”的原则,个人薪酬与编制内档案工资脱钩,完全以聘用岗位确定的薪酬数额为准,从以往的“按级别定薪”转变为“以岗定薪,岗变薪变”,解决同工不同酬的问题;按照“业绩导向,奖优罚劣”的原则,健全完善以KPI(关键业绩指标)考核为主的绩效考核体系,将个人绩效薪酬与园区考核系数、部门考核系数、个人考核系数直接挂钩;建立员工管理岗与职级岗并行的职业发展“双通道”,一条是随着员工管理能力的提升,而获得职业发展的“管理通道”;另一条是随着员工专业能力的提升而获得职业发展的“专业通道”。在“全员聘任、档案封存”的框架内,解决员工职业发展后顾之忧。
通过用人分配机制改革,园区引进了招商、建设、金融等方面的优秀专业人才,优化了人员队伍,大幅提升了专业化服务水平;建立了绩效考核、薪酬管理、职业发展三大体系,坚持绩效导向,引入竞争机制,打破身份级别限制,大幅提升了干部职工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园区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瘦身 强体 壮骨 力促进体制机制创新
济南莱芜高新区在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中,抓住改革关键点,在“瘦身”“强体”“壮骨”上狠下功夫,出台了《绩效考核办法》《薪酬管理办法》《岗位聘任办法》等配套政策,确保各项改革任务的顺利实施。
创新管理体制,建立“党工委(管委会)+公司”的运行模式,党工委(管委会)不定行政级别,不定规格,管理方式上完全去行政化。精简机构设置,将现有的19个内设机构和事业单位,综合设置为8个工作机构,不明确机构性质、规格,实行“大部门、扁平化”的管理体制,机构压减率达53%。此为“瘦身”。
确定了《莱芜高新区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目录》,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104项、确定了莱芜高新区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的承接主体、根据承担的经济管理职能,积极开展权责清单认领工作,逐项对对口部门权责事项进行研究论证,并组织各部门在网上认领部门权责事项,确定了莱芜高新区管委会1467项权责事项清单,经市司法局合法性审查后,由济南市政府办公厅进行授权。此为“强体”。
对莱芜高新区现有干部队伍年龄、学历、工作经历等进行深入分析,在年龄、学历、专业技术等方面设定条件,确保选配的干部专业化、年轻化。所有在编在岗人员,打破行政事业编制身份,实行全员岗位竞聘。此为“壮骨”。
近年来,济南市不断优化顶层设计,突出“管委会+” “一加”和坚持去行政化的“一减”模式,确保改革成效。完成产业定位工作,加快开发区产业集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开发区项目落地。各开发区均通过组建、改组或引进的方式,成立园区平台公司,承担园区招商引资、项目投融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服务等职责,与市级平台公司形成全市开发区市场化运营体系架构。
下一步,济南市将按照省委改革部署,根据试点工作中形成的工作方法和改革路径,扎实有序在全市推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进一步加大开发区招商引资力度,做好开发区项目落地服务,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使开发区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领头雁、排头兵、主力军。